預測未來是危險的,但不管對錯,這些內容都能讓你體驗到事物演變的視角。
推薦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
新鮮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
新鮮指數:★★★★☆
作者:萬維鋼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4/02
前言:
看完萬維鋼老師的這本《高手心態》後,最讓印象深刻的是關於AI的探討與見解。
自從先前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後,全台瞬間刮起「仁來瘋」。一時之間關於「AI」的話題在網上被熱烈討論。
其實我在看萬老師講解AI前,對這些所謂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題材真的很陌生,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聽不懂」。
而因為聽不懂,就乾脆把這陌生的東西視作神聖而不可輕犯的「議題」。
直到看完萬老師在《高手心態》中的講述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個神聖的東西並非那麼難理解。相反地,它其實遠比我們以為還要簡單。
接下來我就以兩個部分開始聊關於萬維鋼老師所理解的AI:
第一部分:AI不是神話
第二部分:大腦其實是有標配的
感想:個人閱讀心得分享以及推薦人群。
AI不是神話:
萬維鋼老師談AI,首先就是先把它從神壇上請下來,畢竟我們無法討論那些過於遙遠且陌生的事物。所以他用了很長的篇幅在為我們「除魅」。
怎麼除?從了解它的限制開始。
現在我們老愛說AI可以幹嘛幹嘛,這是從實用的角度來說,以正面來看它是很強大的輔助工具。至於那些老愛說:「AI將會取代人類」的說法,則是需要從反面來看。我們就來談談它不能做什麼,這樣下次當你再聽到有人嚷嚷說「AI要取代人類」這樣的言論,可以多一點判斷依據,你也知道該怎麼回應這樣的說法。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定義AI開始,
萬老師說,廣義的AI指的是像科幻小說那樣無所不能,甚至各方面都以人類做的還要好、還要更智慧,這叫做「人工通用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簡稱AGI)。而我們現在常說的,或是業界常用的AI,指的是一種方法。不管它是叫「大數據」也好,還是「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它本質其實指「統計方法」。
而目前就我們大眾所認知到的AI,其實說穿了都是一種「模式識別」。像是AI能看照片認人、能在各種路況中開車、能把語音轉為文字、能把文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等。這本質上來說就是擁有了「我不知道我是怎麼識別的,但我就是能做到。」的這種能力。
它的運作模式就是四個步驟:
1.輸入資料
2.計算資料
3.把計算結果和正確答案進行對比
4.根據對比結果修正
所以你從這四個步驟就會知道,AI是靠什麼學習的?是靠我們餵養給它的資料學習。那資料是從哪裡來呢?是從我們過去累積的數據與經驗積累而來的。
也就是說,AI表現的好與壞,全都取決於它吃下了哪些「舊有資料」,也就因此,你很難可以從AI的世界裡,得出什麼「主動性」甚至是「顛覆性」的創新。(這裡講的主動性,是比起被動接收指令,它能主動學習創新。)
那說了AI的侷限性後,我們再來看看人類對比之下有著什麼優勢呢?
大腦其實是有標配的:
總結了書中提到目前AI不如人腦的幾個特點:
1.人腦學習不需要大數據,而且它善於理解抽象概念。像是媽媽指著一隻蝴蝶告訴孩子說:「這是一隻蝴蝶」就這樣簡單一句話,孩子基本上就能理解,並不需要提供其他有關於蝴蝶的數據分析。
2.人腦善於類比。比如說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突圍思考》就是運用棋手的思維,訓練企業的領導人。這種將下棋的智慧運用在商業領域中的想法,明顯就是一個舉一反三的思維模式。這是當前AI很難可以做到的。
3.人腦善於傳遞知識。就像是你今天新買了一個烤麵包機,然後你在看完說明書之後就會使用了。而下次你在幫媽媽買一台一樣的,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簡單向媽媽說明一次。這就是我們傳遞知識的方式,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輸出,可以更有效地傳遞給對方。(不過我對於這一點需要幫AI說句話,現在有很多AI已經可以做到小學生都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釋很多知識,所以如果我們要想凸顯自己傳遞知識的優勢,那最好加入一點類比或是案例補充說明,這可能會遠比簡單的傳遞知識,還更能讓人理解。)
4.人腦還有內在的思想語言,可以進行邏輯推理。我覺得這就很像人家網路上常說的「自洽」。也就是可以自圓其說,自己可以運用自己的邏輯去理解某些事情,這是比較難得的。為什麼?因為AI很難做到這樣,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有正確答案。如果那些沒能按照指令做好的事,就不會達成理想的目標,這是斬釘截鐵的,沒有什麼自圓其說,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上述四點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人類對比AI下存有的優勢,你在看完這些優勢之後,可以再進一步深想,那我們要怎麼讓這些優勢繼續保持或是深化下去?而AI隨著時代的進步又會讓這些優勢可以持續多久?這些全都值得我們多加關注。
感想:
關於《高手心態》這本書可以談論的話題確實很多,像是「智識份子」和「知識份子」的差別?還有「吃苦到底有沒有價值?」、「內卷到底是好還是壞?」等,隨便一個主題都能延伸出一篇小論文。(那就待我日後搜集更多資料再跟大家詳談)
還是說回AI,我還記得最近一次萬維鋼老師和羅振宇有一場直播就是在討論AI。萬老師直言,現在AI的發展確實和他想像的不太一樣,速度又更快了一些。這是不同於他所預料的,但是過去他對AI的判斷依舊適用於現在的AI進展。像是對於AI來說,能否擁有「意識」與「自主性」還是未來可以繼續觀察的部分,另外還有我們人類和AI之間要怎麼「互贏」?這是因人而異,就好比同樣是一把刀,有的人可以拿來切菜,有人會拿去做壞事。所以就工具面來說,怎麼將AI與我們人類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達成1+1>2的效果,仍舊需要時間來慢慢實驗它。
我很喜歡萬老師在那場演講中說的對待AI的態度,你應該要試著先用,用AI來去做你平常工作就在做的事,了解它有什麼可能與限制。
也就是「先去用了再說」,別急著在還不了解它的時候就先排斥,你得知道它究竟「可以是什麼」以及「不能是什麼」。這種態度運用在我們的人生當中,不也是同樣道理嗎?
別讓恐懼限制了你的能力。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