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5/09/02
前言
我在不少書裡都看過一句很打動我的話,大意是:
「提出一個好問題,永遠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會提問」其實早就成了現代人必備的能力。
但可惜的是,我們從小的教育大多只教我們怎麼「學」、怎麼「答」,卻很少有人教過我們該怎麼「問」。
而這,偏偏就是拉開差距的關鍵。
問對問題,你就能直接抓到核心,解決起來事半功倍。
不會提問的人,只能到處亂試、四處碰壁,好不容易才摸到一點方向。等你還在原地打轉,懂得提問的人早就走在前面了。
尤其在 AI 時代,提問的重要性更被放大了。
因為答案,AI 都知道;但該怎麼「問」,AI 可教不了你。
有用過 AI 的人應該都懂,問題問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答案的品質。
所以,提問這件事不會因為 AI 的出現而變得不重要,反而會越來越重要,甚至可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成就。
那麼,到底該怎麼學會「好好提問」呢?
或許這本書能幫到你——《50個問題為自己爭取更多》。
書裡整理了 50 個提問的「資料庫」,能幫助你挑選出更精準、更有效的提問方式,讓你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問出真正關鍵的問題。
協商成功的要件:找到對的人
像是:「你是從哪裡知道我們的?」
或者:「你最近還好嗎?」
所以即便只是一句簡單的「最近還好嗎?」
也可能讓你探聽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資訊,進而展開更多話題,幫助你往協商的目標推進。
除了問題本身,作者也提醒我們:要找對人協商。
很多人辛苦談了半天,卻始終無法成功,原因往往是——他根本一開始就找錯人。
如果對方不是最終決策者,你的話最後還是得一層層往上傳,過程中很容易被扭曲、加價,甚至導致協商失敗。
舉例來說:
當你準備和一位銷售業務談判時,這位業務雖然知道底價是多少,但他的主管可能為了在副總面前表現得更好,會把這個底價往上調;副總再交到總經理手上時,可能又再往上加碼。
結果就是價格被一層一層墊高,等到你拿到的數字,早就偏離原本的底線了。
所以記住:協商一定要確保找對真正有決策權的人。
否則你只是白白浪費時間,最後還可能因為對方「沒辦法拍板」而錯失最佳機會。
在協商之前,一定要做好萬全準備
此外,作者還有特別強調,協商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準備,因為掌握的資訊越多,成功的機率就越高。
書中提到一個很實用的提問方式:「能不能在會議前先寄封電子郵件給我?」
而這封信最好能包含:討論事項、目標、重點考量(我個人覺得還可以再加上「確切時間」)。
這麼做的用意,是讓你清楚知道對方在意什麼,從而提前做好準備。
老實說,我自己就非常不喜歡那種「臨時被叫去開會」的情況,不管是實體還是視訊。
因為:
1.通常這種會議又長又沒效率。
2.會議多半也沒有明確結論,最後還要再開一次。
所以我的習慣是:在任何會議或會談之前,先用文字和對方確認內容。
確定雙方已經有一些共同的理解和基礎,再往下深入討論,這樣會談才更有方向,也不會浪費彼此時間。
因此,下次有人要找你開會時,不妨先問一句:「能不能先寄封 Email,把會議內容告訴我,好讓我提前準備?」
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拒絕。反過來說,如果連一封簡單的 Email 都給不出來,那可想而知這場會議十之八九就是空談。
當然,如果你是主動發起協商的人,也一定要先把會議內容準備好,讓對方知道這場會談的重點與目的。
這樣一來,雙方才更容易找到共識,真正做到 雙贏。
結語
其實我一直都在學習「怎麼提問」。
剛好這次時報邀讀的內容也提到,提問的能力會大大影響我們未來在協商時的表現,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 「提問資料庫」。
你可以依照不同情境,挑出適合的問題來用。
它不只是資料庫,更像是一個「武器庫」,幫你在每一次協商裡都更有底氣,拿到更好的結果。
要記得:未來真正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的能力」,而是「問對問題的能力」。
因為只有會問、懂得怎麼問的人,才能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過程中不斷成長。
說到底,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它能幫你打開思路、指引方向,甚至改變你的人生。
當你能問出更好的問題時,你其實就已經踏在通往更好答案的路上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