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是成功的人,內心反而越脆弱?邱淳孝《只是快撐不下去了》

 


「所有改變,都應該建立在自我接納之上。」


新鮮指數:★★★★☆
趣味指數:★★★☆☆
易讀指數:★★★★★
推薦指數:★★★☆☆ 

作者:邱淳孝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時間:2025/07/25

前言

剛收到開根好的邀讀時,我第一眼就被這本書的書名吸住了。 

《只是快撐不下去了》——這句話,是我一直不願意承認的心聲。

對一個習慣默默扛下很多事的人來說,說出這句話,就像是在舉白旗投降一樣,我倔強得不想承認。 

可就在不久前,我真的感覺自己快逼近臨界點,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剛好遇見了這本書。 

書裡談的,正是那些外表看起來很成功、總是表現得很好的人,內心卻常陷在「自我懷疑」和「內耗」裡。 

因為被誇獎,所以想變得更好。可那個「變好」像是個無底洞,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 

為了不讓別人失望,努力逼著自己更努力。 

久而久之,真的會走到「撐不下去」的境地。 

這本書就像一本自救手冊,提醒我們可以從當下的狀態開始,一步步做調整。

讓自己用更舒服、更適合的方式去面對困境,而不是硬要照著別人的劇本偽裝自己。



不用執著於分類自己

書裡提到的第一個觀點,是關於「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區別。放到現在的流行說法,其實就像 MBTI 裡的「I 人」和「E 人」。 

一般來說,我們很容易把健談、喜歡社交的人歸為「外向者」(E 人),而把話少、比較安靜的人歸為「內向者」(I 人)。

但其實,從 MBTI 的理論來看,心理學家榮格當初提出的分類並不是「內向/外向」,而是「內傾/外傾」。這兩個詞更中性,也更能準確描述性格差異。

所謂「內傾」的人,會比較專注於自己的內在世界,能量來源主要來自內心。
而「外傾」的人,則更重視外部環境,能量多半來自外在互動。

這樣的區分,比我們日常用的「內向/外向」更全面,也更能幫助理解。

不過要注意的是,「內傾」和「外傾」並不是一刀切的分類,而是一個光譜。

換句話說,每個人身上其實都同時存在兩種特質,只是強弱程度會因人而異,也會受不同情境影響。

所以,我們不用太執著於「我是內向者」或「我是外向者」這種標籤。很多人一旦把自己歸類成「內向」,就會覺得自己天生不適合參加人多的場合,甚至連職業選擇也會避開需要社交的工作。

這種因為分類而自我設限的情況其實很常見。 

與其這樣,不如把「內向/外向」當作一個認識自己的起點。用它來幫助你更客觀地了解自己,而不是限制自己,才能真正看見更完整的自我。



你真的想改變嗎?

接著,書中的重頭戲觀點,也同樣讓我印象深刻。

書中提到的那些外表看上去成就不錯的「高功能內向者」,時長會因為要符合他人期待而讓自己陷入內耗狀態。

這時,你應該做的不是加倍努力,反倒是「踩下煞車」。

即時告訴自己「我這樣其實已經很好了」,不用去急於讓自己「改變」。

因為改變是要建立在「自我接納」之上。

這是很重要的觀點,不是別人說你要改,也不是因為你要符合別人的期待而改,而是你在喜歡現在的自己之餘,覺得還可以再更好一點,這樣的改變才是正向的、不會內耗的,也會讓你更容易堅持下去。

套用書中的一段話:「你可以努力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但不代表原本的自己就是不好的。」

你得先學會「接納自己」,再來擴充自己的「彈性」,用舒適的方法越來越好。

在此,作者提出了高功能內向者改變的六種力量,而且是有前後順序,大家可以參考:

1.擁抱你的內在天性:也就是從學會自我接納開始。

2.設立心裡安全堡壘:這也是很重要的觀點,不要從旁人視角去批判自己,你得先覺得自己安全了、舒服了,改變對你才有意義。

3.找到你的專屬充電站:也就是你可以去找到如何自我調節的方式,每個人都不一樣,可能有些人覺得去跑跑步就能充電,有些人則需要好好聽音樂放鬆,所以找到自我調節的方式很重要。

4.整合你的內向特質:肯定自己原有的價值,你可以將內向者特質作為自己的獨特優勢。

5.挑戰你的舒適圈: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中,進行一些些挑戰,讓你的能力越來越好。

6.肯定自己的成長:多多鼓勵自己,而減少自我批判,你可以越做越好。



結語

這本書不僅是自救之書,還能達到「自我療癒」的功效。

你可以根據書中的案例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那個總是「過於努力」的自己,那個老是覺得「我不夠好」的自己。

其實都需要學會「自我接納」,接納每個樣貌的自己,接納每個選擇的自己。

我特別喜歡書中寫的一句話:「一個健康的人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擁有彈性、保有各種可能性。」

你沒有「一定」要成為的模樣,只有「願不願意」而已。

找到「什麼可以讓自己過得更舒適、自在」永遠是學不完的課題,但這本書可以作為一個起點,讓你從今天開始,了解自己多一點。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