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
新鮮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
新鮮指數:★★★★★
作者:許知遠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01
前言
喜歡看訪談紀錄片《十三邀》已經很多年了,我也曾經不只一次在個人Podcast頻道推薦過這節目。
起初,我也是抱持著好奇的心態看著這種不同類型的節目。
訪談,可以看出人與人互動與交流的關係,我向來喜歡觀察人群、觀察那些脫離我「日常」的世界。
《十三邀》不是一個大眾娛樂性的節目,特別是在這個短影音爆發的時代,要好好的慢下來看這節目,實屬困難。
但我依舊想在這個時代呼籲著大眾,要懂的靜心品味一個好節目,這是一種能力,而且會是越來越重要的能力。
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分散的同時,你可以藉由一個一小時的節目了解了一個人的出生、經歷以及他的人生智慧,那會是多划算的一筆投資。
總之,多與人交流、多和不同人群互動、多多對話,你將發現世界如此寬廣,一樣米養百樣人,處處多變化、處處是機會、處處見智慧。
由紀錄片演變而成的書籍
而這次的《十三邀》系列書籍,正是從節目的延伸,是一種獨特的對話紀錄書籍。
內容記載著每一集的訪談內容,你一句我一句,光是讀內容,就感覺像是重現了當時的訪談過程。
我過去也曾經讀過這種一來一往的訪談錄,那是由人類學教授項飆老師所寫的《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同樣也是一本經典值得細讀的作品。(我也有寫過該書的書評,可以點擊往期來看喔)
看完後,讓我對這種形式的書籍內容有了強烈的興趣。
這次恰好看到了喜歡的節目出版成冊,真是讓人喜出望外。
期待已久,終於可以用實體書的方式珍藏那珍貴的訪談精華。
有趣的是,這已不是《十三邀》第一次出版成冊,這是該系列的第二部曲,分為四個部分,四本書。
而先前,早在2021年,他就已經出過第一部曲:《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全4冊‧精美函盒珍藏版)(簡體書)》(還未有機會買來珍藏,將來讀完再來好好介紹這部曲)
而此次本篇的介紹會圍繞在第二部曲的其中一本,書名為:《十三邀Ⅱ:你願意活出什麼樣的世界②》,以其中的內容作介紹。
大歷史敘事下,普通人也可以碌碌有為
書籍開始,第一個出現的人物是王笛教授。他是一名歷史系教授,懂得從歷史宏觀敘事中,去挖掘那些不同於過往敘事的邏輯。
像是我印象很深刻,他講述自己在反思過去的史觀。
簡單來講,就像我們過去歷史課本中常寫的,大多都是那些大英雄、大人物,而那些日常瑣碎的小老百姓,幾乎都像消失了一樣,不存在。
這在過去,我們可能會認為這就是一種歷史的偏頗,頂多會說句「不公平」就完事了。
但王笛卻在想,這樣的大敘事觀念其實會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歷史接受」。
他這裡講的歷史接受其實就像是一種觀念的傳承,大家普遍接受了世界上偉大的人就數帝王世家、那些高官們,所以這種歷史接受就會讓我們產生對「權力」的崇拜,接著就會出現一個很危險的觀念,那就是話語霸權。
也就是生而為人,每個人註定就是不平等的。
你只是普通人,就注定只能碌碌無為,因為沒有人會把你記載到歷史中。
所以現代人才會存在著很深的生存焦慮,因為大家太想成為話語的中心,太想得到那種權力,好像只有這樣,我們才得以配得上記載到歷史上。
然而,這是有問題的觀點。
普通人才是建構文明的基礎,平凡的每一天看似毫無作用,但他正是國家文明發展的關鍵。
想想,如果你每天活得都很驚心動魄,那這個世界該有多動盪啊?
也因此,恰恰就是這些平凡、這些普通,才有如今的安寧與進步啊。
這個反思給我很大的衝擊在於,對啊,為何一定要歌頌那種權力?
為何一定要追求高潮迭起的劇本,
為何普通人不能碌碌有為?
而只能低聲下氣地接受碌碌無為的說法?
當然,我的反思和這位教授的反思也不是一定對。
但對話的意義就在於,我們不必找出共識沒關係,只要有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和思考就很好了。
你要別人喜歡,必須先成為一個贗品?!
再來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訪談是關於劉擎老師的。劉擎老師可謂是新一代的哲學網紅,他是中國知名的教授,在節目《奇葩說》中展露頭角。
我自己也看過一些集數,感覺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新鮮的思考方式還有表述方式。(畢竟在這個時代,「懂溝通」真的超級重要)
在此次訪談中,劉擎老師談到了自己「早慧」的經歷,年紀輕輕就獲得了不少矚目。
可謂是從小即巔峰。爾後,隨著網路的發展,他又在因緣際會下成為了新一代網紅。備受當代年輕人喜歡。
而當談論到小時候得到讚揚和名聲會有什麼影響?
劉擎認為,其實過早得到這些名聲,容易對成長產生一些影響(比較屬於負面影響),因為你當時內心不夠強大,見的世面也不多,所以容易在這當中迷失。
會漸漸為了迎合外部評論而違背自己本真。
後來,他即時留意到自己的問題,趕緊轉向,這才不至於在評論中丟失自己探索知識的初心。
這樣的轉向和反思其實對一般人來說尤其難做到,尤其在如此年輕的階段,是最容易感到迷惘的時刻。
但劉擎說,因為他在這過程中感受到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就像是,你如果要讓別人喜歡,你就得變成一個贗品,被迫隱藏自己的本性,成為人人喜歡的模樣。
但他心裡很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是什麼,於是毅然決然地退出,返回自己的本心做事。
透過他的這番敘述,我也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做了反思。
很多時候我們會對生活甚至對未來感到迷惘,其實不是因為你不知道要做什麼,而是因為你想要做的太多,你「既要又要還要」的性格,會讓你無所適從,這也感興趣,那也想做到,結果就會變得很著急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會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不快樂。
所以,停下來思考是很重要的。人生也不是只有一味的衝衝衝,停下來想想「這是我喜歡的嗎?」、「這有值得追求嗎?」常常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
你會有更開闊的答案。
結語
我很喜歡許知遠老師在自序中寫道:「對話讓我相信,方寸之間依然能夠創造出可能性,而行動,本身就是答案。」
作為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他不躲在知識的象牙塔裡,反倒是走到世界各地,用他最不擅長的方式與他人打交道,建立互動。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勇氣與激勵。
是啊,古人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但我覺得這句話不必非要加上比較級,讀書和上路本身可以同步。
無論是先讀書在上路,還是先上路再讀書,又或是兩者一起。
先去走走闖闖,在這過程中,你或許可以吸取更多不同於書上的知識與意涵。
而受到許老師的鼓舞,我因此走出了舒適圈,也在新的一年挑戰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內容,像是過去我很排斥做短影音,主要是覺得有點費時,加上看到現在短影音大爆炸,每天都有人在生成不同的內容(而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沒有什麼意涵><),但後來我轉念一想,沒有好內容不如就自己創造內容。
不管最後有多少人關注,總之,行動本身就已經是最佳的答案了。
所以,我上路了,你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