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自由的活著,就必須合理地設計人生基礎。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4/02
前言
雖然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可能會有幾點相通的想法,像是財富自由、身體健康、家庭美滿等。
那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可以幫助你達到以上的目標嗎?
怎麼設計呢?
「儲蓄歸零死」真的適合你嗎?
那我們應該要賺到多少錢才會覺得夠用?才會覺得有錢是幸福的呢?
根據統計,資產如果是在一億日幣(約莫2000萬台幣)以內時,那就會因為資產的增多而感到越來越幸福。但是,假如你的資產已經超過這個金額時,那麼即便你之後擁有得再多,也就是再來存個幾千萬或百萬,那幸福感便很難會繼續往上提升了,會陷入停滯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邊際效用」的關係。
那既然再多的錢也無法讓你繼續提升幸福,於是就有人提出了「儲蓄歸零死」的概念,並在近幾年來蔚為風潮。
所謂「儲蓄歸零死」,簡單來講就是在臨死之前,把所有儲蓄都花光,全都歸零。這聽上去是蠻符合現代人的金錢觀,畢竟現在為下一代留下鉅額遺產的觀點已經被顛覆了,能好好個過好這一生其實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如果能在死前剛剛好把所有積蓄都花完,這聽上去是個完美的建議。
但事實上,你應該留意到現代人的壽命已經變得越來越長,而這個世界的變化卻又變得越來越快。也就是說,我們很難可以預測到未來到底什麼時候會用到錢,所以如果按照「儲蓄歸零死」的概念,我們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減少資產,但這樣的概念放在變化萬千的時代,確實更像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
所以與其跟風追隨「儲蓄歸零死」,你還是得按照自己人生的規劃來做決定才是更適合的選擇。
另外,其實比起將儲蓄歸零,不然好好規劃自己每個階段的資金運用。就好比作者引用一名避險經理人的說法,也就是在年輕的時候,應該優先考慮體驗,而不是少量的儲蓄,而到了晚年也該在做好充分的準備,並將多餘的閒錢用於享受生活。
這裡有個部分需要特別注意,就是鼓勵年輕人,在青春之時可以將時間與金錢花費在體驗上,這是因為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通常都賺不到什麼錢,所以這個時候即便儲蓄也無法儲存大量的金額。那不如就將這些資金轉移到去體驗一些特殊的經驗上,比如當背包客去世界走走,窮遊也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方式。
也就是說,「收入少的時候,相較於小金額的儲蓄,投資在回憶上的性價比會更好。」
打造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
緊接著我們再來談談關於「人力資本」。所謂人力資本指的是將個人勞動力投入到勞動市場中以獲得利益。簡單來講就是你的能力可以為你帶來多少收入。
作者有提到要成為職場上一流的人物,賺取更多收益,應該具備所謂的「專準主義」。
專準主義指的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或是「不可與缺少的事」。
這聽上去好像很簡單,但你只要看看那些日日夜夜加班的打工人就會知道,很少人能夠真正了解所謂真正重要的事到底是什麼。
特別是在這個越來越複雜的社會裡,可以專注做好某件事已經成為非常難得的能力。也因此,如果你想要大幅提高自身的人力資本,首先就得學會專注,成為「專準主義者」,才能在對的時間完成更多事,取得更大的成果。
你就是你五個朋友的平均值
最後,我們在談談「社會資本」。所謂社會資本指的就是人際關係。畢竟大家都是身處在一個需要集體合作的世界,社會資本高當然就有助於你去完成目標、過上有幸福感的人生。
對此,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就叫做「你就是你五個朋友的平均值」。這就代表著,即便我不認識你,從未和你碰過面,但是我可以透過你身邊五位好友的特質,大致上了解你這個人。假如你和馬斯克、貝佐斯、祖克柏是好朋友,那麼大概率來說你也是為創業家,而且你的身價肯定也不同凡響。
當然,這個理論可不能顛倒來看,也就是你不能為了想要成為身價非凡的人,然後刻意去認識這些人。因為朋友不會是你單方面選擇的,而是你必須被選為朋友。這也就是說,你身邊會圍繞著什麼樣的人,與你現在的能力、所處的環境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看到這你就會知道,如果你想要跟優秀的人變成朋友,首先你得先成為一樣優秀的人。這道理就和「物以類聚」一樣簡單。這樣無形之中你也會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本,擴展優質的人際網路。
結語
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幸福感」較高的人生,那麼這本書將會是一本很好的參考。它會告訴你從金融、人力和社會三大方向著手,如此一來就能一步步接近理想中的生活,實現你渴望的人生。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段話,「慢慢地成功就好。」別急著被社群媒體灌輸著「年輕要趁早」的主流觀念,人生漫漫,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