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為什麼我們總是對自己的身體感到陌生?朱宥勳《只能用4H鉛筆》

 


身體不言,但它會用每一道步伐的輕重告訴我,最近的狀況如何。

推薦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
新鮮指數:★★★★

作者:朱宥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4/08/30

前言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因病在家休養。彷彿是命中註定一般,在生病時期閱讀這本書,意外對書中作者所述的看病經驗起了深刻的共鳴。特別是關於看醫生還有吊點滴的經歷,簡直和我當時的處境一模一樣。

就如同我一直以來都相信的,會在什麼時間遇到哪本書,感覺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什麼時候會和誰相遇,就如同什麼時候會和哪本書相遇一樣,都是需要緣分。

而這次的緣分同樣來自「開根好」的牽線。讓我在休養期間,一方面調養身體,一方面藉由這本書好好撫慰自己的心靈。


看醫生+遊戲


這本書是一本抒情散文集,主題是作者探索身體的過程。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篇〈看醫生遊戲〉,苦澀的回憶中又帶點個人幽默,讓人看了忍不住會心一笑。每個人都有過看醫生的經歷,但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想起那段經歷。畢竟生病是段痛苦的過程,更別說看醫生能有多好玩。不管是醫院還是診所,都充滿著刺鼻的消毒藥水味,每個看診的人臉上都掛著痛苦的表情。這樣的氛圍、這樣的環境,任誰都開心不起來。

但有趣的是,對於從小都在看醫生的作者來說,他可以把看醫生當作一種遊戲。不管是做檢查、動手術甚至是掛點滴,他都有辦法可以把這些原本讓人痛苦的事變得有趣。

像是他會自己去觀察每個檢查儀器的功能,也會自己去測量心跳與點滴速度的規律。這種充滿童趣的探險精神,正向的讓人難以置信。這樣的看病精神,還真是實在的影響了當時同為病人的我。人在生病難免感到情緒低落,但看著他這種把看病「遊戲化」的過程,倒是莫名的激勵了我。原來,生病其實也可以找點樂子做。

這讓我想到,所謂成長,意味著有能力把痛苦的事情變得有趣了。作者倒好,從小就鍛鍊自己這般超能力,說來也是因病而獲得的人生智慧。

想來也真是慚愧,這樣的人生智慧,我竟然要到而立之年透過一場大病才終於深刻領悟。生病也好,碰到生活的逆境也罷,這就是人生,也就是日常。痛苦埋怨的過一天也是一天,開心知足的過一天也是一天。既然如此,那就選擇開心一點吧。把痛苦的事變有趣了,那有趣的日子就會跟著多一天,難過悲傷的日子也就少一天了。


寫作,是因為沒有書可以讀


而除了〈看醫生遊戲〉,同樣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還有〈坐監實習生〉這篇,作者講述他學生時代曾經被送進一間「管教相當嚴厲」的寄宿學校。從此過上如軍訓般的生活,無論是日常作息,還是學業功課,這間學校什麼都管。

身體受到限制了怎麼辦?沒關係,可以靠大腦來拯救。

所以即便在如此管教嚴格的環境之下,學生們還是可以想到解救自己的方法。怎麼解救自己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靠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好讓受困的身體透過想像力得到心靈上的釋放。但

課外讀物不好偷渡怎麼辦?

那就自己寫!

想看什麼內容,不管是獵奇、神秘、奇幻的,只要你想看,就自己寫出來。
寫完之後讓同學們之間相互轉傳,如果有對文章有什麼想法,就直接在作業簿上寫下自己的評論,如同網路文學的線下版。
這一系列荒謬的過程,變成每個坐監過的人必經的道路。原來寫作能力是可以這麼被倒逼出來的。原來每個當作家的人,並非都是懷著一顆浪漫感性的夢。很有可能真相是,這是生活所逼,所以走上了作家這條路。
所以人生哪有那麼多計畫之內的事,很多事情就是偶然的碰上,誤打誤撞的產出結果。


身體,你從未瞭解的陌生人


當然,整本散文主要還是聚焦在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身體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畢竟我們每天都在和自己的身體相處,但是卻從未真正的瞭解過它。仔細想想,我們好像只有在生病或是看到健檢報告的時候,才會意識到要好好注重身體。其他時間,我們頂多只知道怎麼養生、怎麼保養自己外在的膚況和樣貌,卻不知道怎麼向內去照顧好身體。

就如同書中說的:「身體不言,但它會用每一道步伐的輕重告訴我,最近的狀況如何。」你以為身體不會說話,但它其實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與你溝通。只可惜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很少會去注意這種非語言的交流。於是我們和自己的身體就越變越不熟,成為那最熟悉的陌生人。

說實在話,要不是這次我因病留院觀察,我其實也很少會真的去注意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每天都是忙碌的生活,怎麼也想不到身體會突然罷工停止正常運作。

就好像我之前練習跑步,老是想依照教練說的要注意呼吸節奏,但奇怪的是,當你越是注意,就越是很難好好呼吸,更別說讓跑步的節奏可以維持穩定。後來我嘗試了很多方式好讓我可以在跑步時找到最佳節奏,最終我才發現,最好的節奏就是「不要想」。因為你越是想著要「吸吸吐」就越是會把精力放在呼吸上,這樣一來反倒會影響身體的自由發揮。

所以乾脆「不要想」,直接跑就對了。跑著跑著身體會告訴你什麼樣的節奏最適合自己。
說起我們和自己的身體有多不熟,書中還有運用打拳擊來形容,我們很難通過大腦的意識,去理性判斷此刻身體要做什麼以及不要做什麼。就好比他明明看懂了敵對手的出拳套路,但身體卻總是來不及做反應,又或是做的反應跟大腦想的完全不一樣。「彷彿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一樣」。

這樣陌生感,倒是又讓我想起我最近一次留院觀察的經歷。由於我高燒不退,醫師直接嚴厲的下達留院指示。即使我心中千百個不願意,但無奈身體就是不聽話,怎麼也不願降溫,只好硬著頭皮在醫院寄宿一晚。

面對如此不聽話的身體,我明白了著急也沒有用的。即便你腦中想了一百中逃脫醫院的方法,只要身體不願意配合,計畫的再詳備也沒有用。

所以要想和身體和平相處,最好就是及早和它處好關係。平日裡閒來無事就好好和它溝通,注重它的需求和怨言,這樣它才不會在緊要關頭時突然鬧脾氣,硬是要跟你唱反調。

記得,駕馭自己的身體靠的只能是長久以來的觀察與陪伴,只有這樣你才能和它在漫長的人生中和平共處。

結語

我向來喜歡給別人開書單、給自己開書單,也喜歡接受別人給我開書單。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機會偶然巧遇那些可能會錯過的書籍。

就像小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遙控器隨意「巧遇」某部電影或是電視劇。你很有可能就是在某個無聊的一天看了部影響你人生的電影。

這種「巧遇」反倒是現代人稀缺的產物,畢竟在大數據的時代下,我們每分每秒,每個愛好都被精準計算,實在很少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所以我十分感謝「開根好」此次的邀讀,讓我有機會在生病的期間接觸到這本難忘的散文。

這是一本告訴我們如何認識身體的書,也是一本要我們好好關注身體的書。有些醒悟最好越早發現越好,就如同保養身體、就如同健康的重要性。

好好認識自己的身體,需要經過一次次與身體的對話。畢竟這是會陪你走一輩子的夥伴,不要到了它報廢毀壞,才後悔從來沒有好好了解過它。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