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殺嚮導的第一步:《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




被譽為韓國卡夫卡的作家金英夏,冷峻的筆法諷刺逐漸在世界成為自殺嚮導的我們。


不得不先說這部小說的書名確實有些聳動,而且有腫厭世的情緒存在。與我的閱讀喜好相差甚遠,但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理解,理解各個文化、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種種差異。

所以理解,作為我願意翻起這本書的第一步。

接著,便是身為敘事者的「我」也就是所謂的自殺嚮導教我一部部邁入故事中。

自主性的死亡究竟是種崇高還是被迫的選擇?

故事中雖然大力讚揚人有選擇自殺的權利,但也不非全然都是照字面上的意思「推崇死亡」。
以我來看,故事中的想死之人朱迪絲、柳美美與存活之人敘事者「我」和兩兄弟C與K其實都是同一種人。

同一種在用不同的方式訴說著期待被關注的人。

他們並非全然否定人生的意義,只是找不到任何方法走下去。自殺是他們唯一想過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方法。

這麼矛盾的負責人生,也同樣破壞了敘事者「我」在故事中強調的具有自殺的崇高意義。

本書巧妙的破壞了自己、破壞了人生而為人的生存意義,同時也破壞了人為了求生應有的樣貌。

再來,為何書中選擇死亡的都是女子?

這是否也反映了韓國社會中總是被犧牲下的弱小族群。

女人,代表著軟弱、無能,嚮往著感性與浪漫。

所以美麗的自殺或許是最好結束生命的方式。

但,存活下來的男人們呢?

他們活的並非比較瀟灑,也非更愛惜生命。只是比起愛別人他們選擇更愛自己。

這是處於快速變動下的人類「應有」的樣貌,「愛自己永遠比任何事都還重要」。
冷漠被現代大量製造,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誰還會仔細聆聽其他人(朱迪絲、柳美美)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為何說朱迪絲與柳美美發出的是求生意志不是求死呢?

或許書末後所附錄柳浦善教授的解析可以給我們一個完整的解答。

當然,我們並不能膚淺的把這部作品僅僅視作批判現代人類冷漠的意涵。

而應該更近一步解析「自殺美學」反映著什麼樣貌的人生價值觀?

我在閱讀初期很難理解為何會有像敘事者這樣專門尋找脆弱的人來執行他的「工作」,但看到後面才發現,應該質疑的並非「自殺嚮導」這一職業的價值觀。而是究竟是怎樣的現代社會產生了「自殺響導」的職業?

每個人或許都會有短暫或是長期被「自殺嚮導」看中的時候,但要怎麼樣走人生的下一步,只是個人的選擇罷了。

0 comments